阅读本文前,诚邀您点击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日后获取更多类似内容,也欢迎留言交流与分享联合证券,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!
文 | 付东升
编辑 | t
---
说到轰炸机,相信很多军迷第一时间都会想到苏联。确实,作为一个早已消失在历史舞台上的超级大国,前苏联当年的军事力量之强大,至今仍令人难以想象。它在战略轰炸机领域更是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——从图-16到让人津津乐道的图-160,这些庞然大物都留下了深刻印记。而在它们之前,真正让西方世界感到震惊的,其实是图-22轰炸机。
展开剩余79%---
一、喝“冷却液”的苏联飞行员
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:苏联人酷爱喝酒,甚至有红军士兵上瘾后,居然端起飞机的冷却液直接“干”了。这听上去像个玩笑,但令人意外的是,这故事确实源于真实事件——而他们喝的“冷却液”,正是图-22轰炸机的酒精冷却系统。
---
二、外形震撼,却暗藏致命缺陷
作为图-16的继任者,图-22是一款超音速轰炸机。刚问世时,它以先进的性能和流线型外观震撼世界,但了解过它的人都知道,这架飞机的问题多得惊人。
首先,它的发动机安装在机身上方联合证券,而不是尾部。这样的设计导致推力分布不均,一旦推力过大,飞机很容易“俯冲”失控。更致命的是,由于发动机位置特殊,飞行员的弹射系统被迫改为向下弹射——这意味着在低空紧急状况下,逃生几乎不可能。
其次,图-22的驾驶舱设计也被飞行员吐槽不断。为了追求气动外形,机头造型极其狭长,结果导致驾驶员几乎只能看到天空,而导航员只能看到地面。视野之差,堪称“盲飞”。据统计,图-22共生产313架,却有70多架在事故中坠毁,坠毁率高达四分之一,堪称“飞行棺材”。
更糟的是,飞机内部的仪表布局也非常反人类。常用按钮被分散在驾驶舱各个角落,飞行员要完成一套操作,几乎像在打太极拳。加上操纵系统几乎没有助力装置,每个动作都要拼尽全力,就连体格强壮的苏联飞行员,飞一趟下来也累得像跑完马拉松。
---
三、仓促诞生的“问题机”
图-22的诞生背景同样耐人寻味。1950年代,图波列夫设计局推出了图-16轰炸机,性能优异,广受军方好评。于是,苏联政府又将新一代超音速轰炸机的研发任务交给了这家设计局。
然而,那正值冷战时期,美苏军备竞赛白热化。武器更新速度极快,往往新机刚服役,下一代就已上马。1954年,美国推出新型轰炸机后,苏联意识到:仅仅在图-16的基础上改进,已无法追赶美国的脚步,必须开发一款全新设计。
于是,图波列夫团队推出了代号“S105”的方案,原型机名为105号。它的发动机位置十分特别,放在机身两侧,看上去像一架经过改装的民航机。虽然性能数据不俗,但由于外观奇特,加上庞大的发动机,北约给它取了个绰号——“眼罩”。
然而在苏联军队内部,图-22却被视为真正的噩梦。因为设计缺陷太多,飞行风险极高,许多飞行员宁愿执行别的任务,也不愿驾驶它升空。
---
四、“伏特加冷却系统”的真相
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,图-22的供氧冷却系统使用的是纯酒精——而且是货真价实的谷物酒。换句话说,这架飞机是“喝伏特加长大的”。执行任务前,部分飞行员甚至偷偷“截留”冷却液解馋。于是,苏联士兵喝冷却液的笑话也就此流传开来。事实上,他们喝的不是“冷却液”,而是纯正的烈酒。
---
五、失败之后的重生
图-22的糟糕表现几乎砸了图波列夫设计局的招牌。为了挽回声誉,工程师们推出了全新改进型号——106号原型机。这款飞机几乎对前作进行了全面革新,性能显著提升。
最终,这一系列改进结出了硕果:诞生了举世闻名的图-22M“逆火”超音速轰炸机。它性能优异,载弹量、航程、速度都远超前代,成为冷战时期苏联战略空军的核心装备。
---
六、从“飞行棺材”到“逆火传奇”
尽管图-22存在种种缺陷,但作为苏联第一代超音速轰炸机,它依旧是那个时代技术突破的象征。它的失败,为后续机型提供了宝贵经验,也推动了苏联航空科技的进步。
可以说,没有图-22的“教训”,就不会有后来图-22M的辉煌。
---
参考资料:
《苏联图-22轰炸机为何被称为飞行棺材?》——《航空知识》联合证券,2023年10月12日
发布于:天津市道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